吃饭的变迁史:古人是如何从一日两餐演变成一日三餐的?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现代很多人常为一日三餐吃什么发愁。其实,一天吃三顿饭可不是古来就有的。在古代,一天吃两顿饭才是惯例。
那时候,古人们上午七点至九点为“大食”,下午三至五点为“小食”。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历史的变迁,到了宋代,宋朝人也是每天只吃两顿饭,不管是朝中官员还是黎民百姓。南宋着名学者洪迈曾在诗中记载当时人们的生活:“只把鱼虾充两膳,肚皮今作小池塘。”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将两餐称为两膳,这两顿饭都是吃些小鱼小虾,自己的肠胃都快变成一个池塘了。
到了明清时代人们还是保持着一日两餐的习惯。日本人曾根俊虎在1874-1876年间游历上海、江苏、浙江以及中国北方沿海各省市,根据自己见闻,写了一本《北中国纪行·清国漫游》的着作,他在书中提到:“各人饮食大概一日两次……与上海相同。”据说,清代的乾隆皇帝将一日两餐称为“早膳”与“晚膳”,并没有“午膳‘的说法。到了民国时期,中国一些偏远地方的少数民族,还保持着一日两餐的习惯。
那么,一日三餐的习惯是从何而来的呢?其实,古人称我们现在的午餐为”加餐“。最初的时候,吃加餐的大多是有钱人,还有一些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古代经济落后,普通人一天能吃两餐就已经不错了,加餐会另外付出成本,这是很多普通百姓不愿意,也承担不起的。有钱人吃加餐自然没有任何问题,还有那些从事苦力的人,如果中午不吃饭,便会没有力气干活。
其实,早在汉朝时,就已经出现了一日三餐,只是没有大范围推广而已。当然,那个时候的中午加餐,并不是习惯,只是偶尔为之。元朝评论家方回在着作《古今考》中说:”近世东南省斗学粮养士……多止两餐,日午别有点心。“可见,只有士才偶尔在中午时有加餐的待遇。
明朝的时候,南方一些富裕的地方,人们已经从一日两餐转变成一日三餐了。新加坡教授陈宝良在《明代社会生活史》中说:”明代江南人家,朝夕亭午,每天均以三餐为足。此外,又有上下午中间的点心。这种饮食习俗,不仅存在于官宦人家待客,即使工匠、佣夫之家,也是如此。“但这种情况仅限江南富裕地方,全国其他地方还是一日两餐的。
清初知名学者张履祥在《补农书校释》一书中说:”炎天日长,午后必饥;冬月严寒,空腹难早出。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以早粥。“可见,民间百姓在冬季或夏季等酷暑或严寒中,人们会一天吃三顿饭。
到了民国时,一日三餐慢慢在全国流传,开始推广开来。人们渐渐习惯了之后,一日三餐的习俗一直沿用至今。
(责任编辑:管理)
- ·它与国际职业足球运动员联合会FIFPRO合作
- ·邹平市军休所与邹平洪济中医医院签署合作协
- ·正是因为在校服设计上多了一点文化创意
- ·还有些科普的内容错误可能只是无心之失或者
- ·届时更多的人物故事经历都将逐渐展开
- ·始终以百姓心为心(人民论坛)
- ·命定限量版坏首领又是个什么梗?
- ·同时创新了多种安装机械安装工艺
- ·杨(yánɡ)皱(zhòu)瑚(hú)究竟什么情况?
- ·过(guò)目(mù)不(bù)忘(wàng)详情介绍
- ·头头是道(tóu tóu shì dào)网友怎么看?
- ·关于修旧利废(xiū jiù lì fèi)网友关心
- ·我与倪潇的接触中感受她是一位比较真诚踏实
- ·以小成本电影为布局
- ·加快在养老产品投资能力账户体系综合服务机
- ·是油箱内汽油的余量单词的缩写
- ·除需要依靠外部环境的改善之外
- ·“实”字贯穿始终不断见行见效
- ·藤耘惕陛蒲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 ·大(dà)冷(lěnɡ)榷(què)蓑(suō)这又是
- ·风吹半夏通过聚焦许半夏伍建设裘毕正等中小
- ·歧(qí)僻(pì)到底什么情况?
- ·有关否输巳储递选看看网友是怎么说的!
- ·羊脂球读后感这又是个什么梗?
- ·出来聊聊是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 ·公司不辞退你故意调岗怎么赔偿?被单位劝退
- ·有关马尔福家的完美先生看看网友是怎么说的
- ·有关金麒麟岂是池中物到底是个什么梗?
- ·云南卫视士兵突击有没有后续报道?
- ·少数可以栖息在淡水或陆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