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人马达子)远古中国人来自何方

最后编辑时间:2024-06-30 13:39:17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现代中国人的祖先来自何方?由马达子的《智人的起源》专着中《(马达子式)世界现代(智)人Y-DNA迁徙图》一文可知,远古中国智人主要由以下三大方向进入中国:1、由南亚、东南亚而来;2、由中亚、天山、阿尔泰山而来。3、后期有一部分人群则主要由东北亚回流而来。现介绍如下。

  现代中国人祖先的一部分由南亚、东南亚而来。又可分为:第一批到达中国南部沿海的人们,大约于6.5万年前,由南亚、东南亚沿海地区,到达了中国广西沿海地区。第二批到达中国南部沿海的人们,大约于5.5万年前,由南亚、东南亚沿海地区,到达了中国广西沿海地区。第三批到达中国南部及沿海地区的人们,在大约5万年前,由印度到达了东南亚沿海地区和中国云南地区。

  由马达子的《智人的起源》专着中《人类第一次大迁徙》和《(马达子式)世界现代(智)人Y-DNA迁徙图》等文可知,在人类第一次大迁徙中,沿海岸线万年前,在南亚沿海地区,M168突变出了M130-C。后M130-C继续沿着南亚、东南亚、东亚的海岸线迁徙生活。

  在迁徙过程中,有一部分人在沿途的各大江、大河的河口地区留了下来,如在印度河、恒河、媚公河、珠江、长江、黄河、黑龙江等河口地区留了下来。留下来的人类,先在各大河口地区生活,繁衍、壮大。后来沿河的两岸,逐渐向上游地区及内陆扩展、迁徙。

  大约于8.5万年前,M130-C到达东南亚的马来半岛。大约于6.5万年前,M130-C的一部分人群到达了中国广西沿海地区和海南岛沿海地区。他们就是第一批到达中国南部沿海地区的人们。

  有一部分M130-C在现在的印度与缅甸交界地区留了下来。大约在6万年前,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人群进入了中国的云南地区。(后来成为了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一部分。)

  在《(马达子式)世界现代(智)人Y-DNA迁徙图》一文中,我们已经介绍了“末次冰期”。 “末次冰期”对于东亚沿海地区和东南亚地区来讲,气温的影响不算很大,但对于人类的迁徙来讲,海平面降低,却给了人类极大地便利,使人类能比较容易地通过已成为陆地的原海底大陆架,迁徙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海南岛、台湾、日本等各岛屿。

  大约于5万年前,海平面降低了约120米;在“末次冰期”最盛期,距今2.2万年前至1.8万年前,使海平面降低了约140米。其中海南岛与雷州半岛之间的海峡——琼州海峡,现在的平均深度只有44米,当时肯定是路桥(即当时海南岛与雷州半岛之间的低洼地成了陆地)。

  “据日本的杉原庄介研究,在末次冰期(距今7~1万年前),中日之间曾出现过3次古文化交流活动。”在末次冰期,“世界上冰川广布,我国东部海平面比现在低100多米,从我国大陆可直达日本岛。”[注1]

  M130-C人群进入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在人类第一次大迁徙中,一部分M130-C人群在大约6.5万年前到达了中国广西沿海地区和海南岛地区,后来继续沿着当时的海岸线万年前到达中国古长江口地区。大约于5.5万年前到达中国古黄河河口地区。大约于5万年前到达古黑龙江口地区。

  沿海岸线迁徙的人们或多或少会在沿海各大江河河口地区留了下来,如在珠江、长江、黄河、黑龙江等河口留了下来。后来有些人群逐渐沿河的两岸,向江河的下游、中游地区扩散。

  他们在走出非洲之后,先在西亚、南亚、东南亚地区,即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生活了约5万年。当时他们的肤色呈深棕色。后又在东亚沿海地区地区生活了约2万年。他们的肤色变为棕色。他们属于“棕色人种”。(详见 本专着《四大人种的形成》一文)

  后来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东亚、东北亚又生活了约5万年,肤色变得更浅,呈黄色,现在都属于现代“黄色人种”。但它们的根属于基础“棕色人种”。

  也就是说,大约于5万年前,从广西沿海地区至黑龙江江口地区的整个东亚沿海地区,多数都被M130-C人群人群所占领。

  由马达子的《智人的起源》专着中《人类第一次大迁徙》和《(马达子式)世界现代(智)人Y-DNA迁徙图》等文可知,一部分D-YAP(为Y-DNA单倍群)人群,大约于11.5万年前走出非洲,经西亚、南亚,大约在10万年前,在南亚沿海地区,突变出了YAP-M174-D。大约于7.5万年前到达东南亚的马来半岛。因长期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生活,肤色呈棕色。

  大约在9万年前,YAP-M174-D人群到达恒河河口地区,有一部分人在恒河河口地区留了下来,有一部分人沿印度布拉马普特拉河的两岸,逐渐向中游地区扩展,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中下游地区生活了几万年。大约在5万年前,由于受到了从西边来的M175(O)人群的驱赶,被迫向东,向北逃跑,其中一部分人进入了现印度萨地亚以北地区,并进入了现中国西藏地区东南部。至少在大约2万年前,有一部分人已经进入了雅鲁藏布江流域两岸地区。他们是进入西藏中心地区的最早的一批人。

  有一部分在现印度与缅甸交界地带留了下来。大约在5万年前,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群进入了中国的云南地区。

  大约于5.5万年前,D-YAP中的一部分人群到达了中国广西沿海地区和海南岛地区。他们是第二批到达中国南部沿海地区的人们。

  后来继续沿着当时的海岸线向东迁徙、生活。大约于5万年前到达中国古长江口地区。大约于4.5万年前到达中国古黄河河口地区。大约于4万年前到达古黑龙江口地区。

  沿海岸线迁徙的人们或多或少会在沿海各大江河河口地区留了下来,如在珠江、长江、黄河、黑龙江等河口留了下来。后来有些人群逐渐沿河的两岸,向江河的下游、中游地区扩散。

  他们走出非洲之后,先在西亚、南亚、东南亚地区,即热带、亚热带地区,生活了约5万年。当时他们的肤色呈深棕色。后又在东亚沿海地区地区生活了约2万年。他们的肤色变为棕色。他们属于基础“棕色人种”。

  后来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东亚、东北亚又生活了约4万年,肤色变得更浅,呈黄色,现在都属于现代“黄色人种”,但他们的根属于基础“棕色人种”。

  也就是说,大约于4~5万年前,从广西沿海地区至黑龙江江口地区的整个东亚沿海地区,多数都被M130人群和YAP人群所占领。

  由马达子的《智人的起源》专着中《(马达子式)世界现代(智)人Y-DNA迁徙图》和《四大人种的形成》等文可知,

  在7万年前,黄种人NO-M214诞生于“里海以东的咸海周围的中亚地区。受“末次冰期”的影响,在约7万年前,NO-M214迁徙到伊朗高原,并在伊朗高原生活了约2万年。NO-M214人群经历过严寒、饥饿、以及战争的洗礼和锻炼。战争教育了人们,人们懂得了“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并想出了一个好的解决方案,人类开始组成部落,并以部落的形式生活、迁徙。(详见本专着《族外婚的产生原因》一文)

  黄种人O-M175的情况。大约在5.5万年前,黄种人NO-M214的一部分,在伊朗高原东南部地区,突变出了O-M175。大约在5万多年前,O-M175因受到了来自西部的白种人的侵扰,开始向印度河流域迁徙,后又向恒河流域迁徙,后来,大约在5万年前,迁徙到了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

  此后,一部分M175(O)主要沿东南亚的海岸线万年前,在越南地区,突变为M119(O1)。一部分M175(O)主要进入了东南亚泰国、老挝地区生活,大约在4万年前,突变为M268(O2)。一部分M175(O)主要进入了缅甸北部和中国云南西南部地区生活,大约在4万年前,突变为M122(O3)。

  下面重点介绍M119(O1)人群、M268(O2含M95)人群和M122(O3)人群在中国迁徙生活的情况。

  大约在4万年前,M119(O1)人群除了一部分继续留在越南地区以外,大部分M119(O1)人群进入到中国广西沿海地区和海南岛地区。然后沿广东沿海地区向东,向东北方向迁徙,生活。

  虽然M119(O1)人群与C-M130和D-YAP人群都是沿东亚的海岸线迁徙,但他们所遇到的情况是决然不同的。M130-C人群刚进入到东亚沿海地区时,东亚广大地区是没有智人的(可能有一些“晚期直立人”)。 而YAP人群刚进入到东亚沿海地区时,这些地区已生活着一些M130-C人群。因M130-C人群与YAP人群都是以小族群的方式迁徙生活,并且当时是地大人少,所以M130-C人群与YAP人群相遇时,多能和平共处。

  而M119(O1)人群刚进入到东亚沿海地区时,这些地区已生活着一些M130-C和YAP人群。因为M9-M175(O)人群是经过了战争洗礼的人群,已经以“部落”为单位生产生活,(“部落”的人口比“小族群”的人口多,)所以,当M119(O1)人群遭遇到M130-C和YAP人群(仍以“小族群”为单位生产生活)时,在为了争夺资源与地盘,会发生一些战斗时,肯定是M119(O1)人群会取得胜利。中国各民族的分布情况和中国各民族语系的分布情况,特别是,中国人的基因遗传标志的分布情况,都告诉我们,大约在2万年前,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多数地区,是M119(O1)人群取得了胜利。

  大约在2万年前,M119(O1)人群不但到达了中国东南沿海的多数地区,还到达了海南岛,台湾岛,日本群岛的多数地区,以及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地区。

  而M130-C人群则一部分被M119(O1)人群融合,一部分逃到了一些山区、岛屿以及东北亚较寒冷的地区。

  大约5万年前,一部分黄种人M175(O)到达了东南亚后,侵占了现泰国、老挝地区一带。大约4万年前,这部分人M175(O)突变出了M268(O2)。其中一部分人群留在了东南亚。一部分M268(O2)人群, 在约3.5万年前,进入越南北部和中国广西地区。其中一部分人群,在约3.5万年前,沿海岸线,向东迁徙(他们的迁徙路线)人群的迁徙路线相仿)。

  其中一部分M268(O2)人群,在约3.5万年前,进入中国广西西部和云南东南部地区后,暂时停留了下来。在大约2.5万年前,突变出了M95 (O2 a1)。大约在2.5万年前,在云南东南部地区的一部分M95 (O2a1)人群,向北进入四川东部地区,后来再进入四川北部地区,再进入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地区。这一部分M95(O2a1)人群可能就是后来被称为“炎帝”族群的祖先。(“北方炎帝说”)[注2]

  大约在2.5万年前,在广西西部地区的一部分M95 (O2a1)向北,向贵州、湖南、湖北方向迁徙。这些M95 (O2 a1)人群以后主要生活在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特别是长江以南地区。这一部分M95 (O2 a1)人群可能就是后来被称为“炎帝” 族群的祖先。(“南方炎帝说”)[注2]

  大约在2万年前,在东亚大陆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可能是因为M268人群的总人数比M119人群的总人数少一些,所以,M268人群受到了M119人群的排挤。一部分M268人群因战败而被M119人群融合;一部分M268人群迁徙到了今中国山东半岛山区、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区。

  在1.8万年前,气候开始变暖,世界性的冰川开始溶化。从1.1万年前开始,全球气温迅速上升,海平面也很快升高。由于海平面的升高,使海南岛与中国大陆逐渐分开;使台湾岛与中国大陆逐渐分开;使日本群岛与朝鲜半岛、东亚大陆逐渐分开;使萨哈林岛(库页岛)与东北亚(黑龙江口地区)沿海逐渐分开。

  留在海南岛的M130-C人群、M YAP人群、M 119(O1)人群和M268(O2)人群,后来,成了海南岛最古老的居民之一。

  留在台湾岛的M130-C人群、M YAP人群、M 119(O1)人群和M268(O2)人群,后来,成了台湾岛土着居民之一。

  大约在7000年前,M119(O1)人群成了从中国黄河河口以南地区,到现福建等东、南沿海多数地区的主宰。大约在6000年前,M119(O1)人群在河北及山东半岛地区逐渐发展壮大。并以M119(O1)人群为核心,融合了部分M268(O2)人群、M95(O2)人群和少部分M130(C)人群、M YAP(D)人群,他们就是后来的、被称为“东夷”的、“蚩尤”族群的祖先。

  M122(O3)人群从中国云南向中国中西部地区迁徙的情况。大约5万年前,一部分黄种人M175(O)到达了东南亚后,侵占了缅甸北部地区和中国云南西南部地区。大约在4万年前,这部分人M175(O)突变出了M122(O3)。大约在3万年前,除了一部分M122(O3)继续留在缅甸、云南以外,一部分M122(O3)向南发展,后来进入了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等岛屿。大约3万年前,一部分黄种人M122(O3)由中国云南西南部出发,向北,向横断山脉地区及四川西部地区扩张。

  大约在3万年前,一部分黄种人M122(O3)向北,向横断山脉地区及四川西部地区扩张。后继续向北,向青海东部地区扩张。大约在2万年前,这部分人M122(O3)在青海东部地区突变出了M134(O3)。

  大约在1.5万年前,有一部分M134(O3)向青海西南部地区迁徙,后来进入了西藏东部地区,后来,他们成了藏族的核心。

  大约在1.5万年前,有一部分M134(O3)继续向甘肃中部地区扩张,大约1万年前,在祁连山以北地区的M134(O3)突变出了M117(O3)。

  大约6000年前,M117(O3)中的一部分向东南方向扩张,进入了甘肃南部地区,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区。这一部分人群就是后来被称为“黄帝”族群的祖先。

  “逐鹿大战”是中国远古时期最着名的一场大战。大约在5000年前,“黄帝”族群向东南方向扩张,在甘南地区和陕南地区,与“炎帝”族群相遇,并打败了“炎帝”族群,随后联合了“炎帝”族群,继续向东扩张。在河北冀州地区,“炎黄” 族群(历史上称为“华夏族”)与“蚩尤”族群(历史上称为“东夷族”)发生了一场大战(历史上称为“逐鹿大战”)。最后,“炎黄”族群取得了胜利,“蚩尤”族群被打败。“炎黄”族群逐渐占领了整个黄河流域及长江以北的中原大部分地区。[注3]

  “蚩尤”族群被打败后,一部分逃向了北方(现北京以北)地区、山东半岛的山区。一部分逃向了南方(长江以南)的个别山区,后来成为了少数民族。而大部分M119(O1)人群(包括以前被M119(O1)人群融合的C、D、O2等人群)都被M122(O3)人群融合。夏夷融合,奠定了汉民族的基石。

  当然,夏夷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后来这种汉族的大融合主要表现在商周时期和秦汉时期,以及唐宋时期。

  在“末次冰期”后期,有一部分人(N、P、Q、R等)一直坚持在中亚地区生活。大约在4万年前,有一部分人进入了阿尔泰山地区,后来,形成了阿尔泰语族。后来,有一部分阿尔泰语族的人向东扩张,进入了蒙古高原。(请参本专着《(马达子式)世界现代(智)人Y-DNA迁徙图》)

  大约在5万年前,在北亚地区,C-M130、YAP-M174-D人群最先到达黑龙江流域。大约在2万年前,部分O1、O2到达了黑龙江流域。

  O1、O2人群与C-M130、YAP-M174-D人群经过长期的混居,交流,和少量的融合,最后形成了通古斯语系。

  以蒙古高原为中心,阿尔泰语族与通古斯语族的人们经历了长期的战争与融合。他们的语言也受到了相互的影响。后来,因通古斯语系的人受到阿尔泰语系的人们的影响较大,使通古斯语系逐渐融入了阿尔泰语系。

  阿尔泰语系主要可分为三个语族;突厥、蒙古、通古斯。后来,以阿尔泰语系为主,形成了秦前所谓的戎狄集团(西戎、北狄)。

  北亚,东北亚地区气候寒冷,地大人稀,人们多过着游牧生活。由于种族复杂,由于生活艰辛,族群之间,经常发生抢掠与战斗。这里的人们,通过长期的锻炼与传承,形成了顽强、好斗的秉性。特别是,当遇到灾荒时,就会组织起来,到黄河流域的农耕地区去抢掠。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距今约5000年前以后。可见,北亚,东北亚地区的各民族,通过战争,通商等交流活动,一些C、D、O1、O2,以及N、P、Q、R等人群就先后进入了中国长城以北的北方地区。后来,有一部分M122(O3)人群也进入到了北亚和东北亚地区。

  在距今3000年前以后,突厥语民族(匈奴、突厥)、蒙古语民族(鲜卑、契丹、蒙古)、满语民族(女真、满州)等北亚、东北亚人群,因羡慕中国中原地区农耕民族的富裕生活,对长城以南地区进行抢略,或征服,如金朝,元朝,清朝等进入中国中原地区,并一度统治了中国。后来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就永远留在了中国内地,并被汉族同化。

  为了便于读者对大约6万年前~1万年前,进入中国的远古智人有个大概的理解。下面举一个北京“山顶洞人”的例子。

  “山顶洞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距今约2万年。

  山顶洞人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他们死后还要埋葬。

  发生在距今1万年之前的智人的大迁徙,是没有国界的,那时国家还没有诞生。所以,不论是从南方来的,还是从西方来的人群,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中国地区生活了一个时期(几千年或几万年)以后,进入了朝鲜、日本、蒙古、俄罗斯、美洲等地,他们当然不算中国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留在了中国。只有后来(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以后)留在了中国的人才算中国人。其中,南来的M122(O3)人群中的大部分留在了中国,后来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汉族和藏族(藏汉语系),并形成了以汉族为核心的伟大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

  因为马达子有约15年研究和撰写《智人的起源》专着的经历和体会。在《智人的起源》专着中,马达子不但解决了智人的起源和进化问题,还解决了智人的迁徙问题,还解决了智人的本质特性和人类社会的演化问题。它们*使马达子的思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有兴趣的读者,只要输入关键词“智人马达子”,就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或电脑,在互联网上找到这些文章。或者用手指点一下,本文题目下方的“智人起源博客马达子★搜狐号”,即可找到这些文章。

  [注2]:炎帝神农。1、“因为炎帝神农(Yandi;Yan Emperor)并不单是一个,而是对这一时期多个早期华夏族杰出部落首领的统称,这些人可能距今6000年至5500年之间活动于姜水之岸(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其后部落发展扩大,迁徙并活跃于山东菏泽、湖北、湖南、山西等地,均是炎帝故里。”(《炎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360百科)所以,有“南方炎帝说”和“北方炎帝说”。

  2、马达子认为,炎帝神农应是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先民在中国远古部落时期的共同推荐、敬仰的中国祖先神。这些远古部落的人员组成,主要是黄种人O-M175的后代,包括O1、O2、O3人群。

  [注3]:主编许嘉璐,梅季编着,《中华史画卷》-《上古卷》,1996年6月第一版,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智人的起源》专着中的原文《远古中国人来自何方》一文,于2018年完成。本文《(智人马达子)远古中国人来自何方》,于2024年6月28日,稍作修改发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