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形、色、线的感悟

最后编辑时间:2024-02-18 07:35:58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形非形:如果现实的物质世界是有形的具象世界,那么精神的世界便是无形的虚空的抽象世界,当你在作品中主观的屏敝住部分真实世界里那些乏味的形体碎片时,那些奇异的、怪诞的、不可捉摸的形便会渐渐凸显。因为在艺术的世界里形是流变的,可以主观的取舍和置构。同时,它是客观物象在头脑中留下的印痕,又是在主观世界里发酵而成的轮廓界定。这种界定是不确定的,它随着头脑意识的流变在作品中找寻合适的姿态,视觉和触觉上稍微的变动都可能使其受到挤压而变形,在意识的幻变中,形在空间上的延展又是模糊而抽象的,当你试图确定某种图形的合法性时,某些异质的形便会强行介入,戏剧性的矛盾从而产生,矛盾的建立促成作品生态系统的运行,混沌暧昧的情绪也会野草般疯狂的滋生。变化无常的形在空白中的漫延、切割,偶然与必然交替,理性布局与感性塑造同步,形在不确定中定型、修正、涂改和变异,它服从于灵感、情绪、思想和精神指向。

  色非色: 色源自于光,什么样的光赋于物什么样的色,因而与物对应的固有之色皆是虚妄之色,因而色与物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色发自于心,合之于形,无常形,自然也无常色,世间之事皆是无常,以无常之色来绘无常之物,赋彩之时又何必踌躇胆怯,谨慎计较。色发自于心,绘心之所想,即使与现实之色颠倒也无所顾忌,色讲究布局,喜出奇不意,纯色赋之,辅之于灰,艳丽之侧,施之于黒,众色铺陈,以白色为画眼,从而对比有序、远离俗态。

  线非线:传统用线之道,尚虚尚简,追古法洒脱飘逸,喜荒率枯淡,以书入画,笔笔有来处,平圆留重、如锥画沙、如屋漏痕。因传统用线富含这些精神追求与规矩法则,画家提笔便有敬畏之心,笔笔讲究却又容易畏首畏尾,挥洒自由的同时又不免流于油熟。因而水墨画用线应避免用笔上的胆怯和惯性。西方艺术也有用线之道,自梵高以浮世绘之线入画,到野兽派马蒂斯的柔美线条,毕加索的生拙用线,德库宁的以面代线,肆意挥洒,波洛克滴点成线,不一而足。线在西方不似东方的精神性传达,主张生拙、自由、直接、变化多端,无法之法。此刻线只是线,赤条条的存在,简单粗暴、无所畏惧。这二者没有高低,只是不一样的趣味,不一样的质地和情感。

  笔法之中的线是最直接的情感表露方式,它极难伪装,理性与感性、激情与冷静都会暴露无余。心无挂碍、直抒胸臆的线是好线,冷静精准、纤毫必得的线也是好线,线是情感的丝在画中的漫延,是思想和意识充溢其中的轮廓。也是粗细、长短、曲直、方圆、疏密、黒白、虚实等美学元素编织的交响曲。用线应服从于内心,意在笔先,自信、从容、勇敢、思变。线合之于形,服从于形,二者高度吻合,才能尽显作品魅力。线脱离了形,归于抽象,线本身的质感和情绪得到凸显,线得到了自由,也同样感人。

  作画说简单很简单,说难也难,但无非是把形、色、线三者做合理而奇异的组合与调配,就像是做美食的食材,同样的食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味道,同一个人也可以做出不同的样式与味道。只是艺术除了这些语言上的表达之外,更重要的是表达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情绪,这才是作品的灵魂。

  ,号石楼。1973年生于山东成武。1998年毕业于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从事中国画教学。200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师从周京新教授。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和日照。

  作品与论文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美术与设计》、《艺术界》、《中国文化报》、《中国画艺术年鉴》、《中国国家画廊》、《画刊》、《中国书道》、《国家美术》、《藏画导刊》、《艺术市场》、《书画世界》、《艺术虫》、《艺术典藏》、《国画大家》、《建筑与艺术》、《中国油画》、《美术天地》、《东方艺术—国画》、《美术向导》、《当代美术》等国家重要核心期刊C刊与省级学术期刊杂志上发表。

  作品被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成都现代艺术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朱屺瞻艺术馆、上海宝龙美术馆、上海海上山艺术中心、南京六尘艺术馆、南京市美术馆、伦敦雅山画廊、山东天大美术馆、山东雅都美术馆、北京亨嘉堂艺术馆、北京树美术馆、北京吾契艺术馆、北京华亚艺术基金会、北京爱尔艺术基金会等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

  2013年出版 国画名家经典—石荣强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6 年出版 东方艺术国画—石荣强 今日美术出版社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