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的身高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最后编辑时间:2024-05-28 13:09:34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在长期实践中,我军政治工作形成了一整套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如同不熄的火种,蕴含着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之源。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当前,作为深化政治整训、推进整改整治的有力抓手,全军上下广泛开展“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引导官兵凝聚思想共识、激发奋斗动力,坚定向着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速前行。即日起,“老兵天地”版开设“寻根生命线”专栏,邀请不同历史时期的“老政工”回眸军旅岁月、分享宝贵经验。让我们通过他们的讲述,感受政治工作如何与时代同步,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并从中汲取力量,持续焕发生命线的蓬勃生机,为人民军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提供不竭动力。

  汽笛声声,车轮滚滚。1951年7月下旬,我们一群来自苏北的学生兵,从浦口火车站出发北上。我们将在东北军区司令部机要训练大队接受为期10个月的政治教育和业务训练,为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做准备。

  年轻人是闲不住的。几天的行程中,我们反复拉唱当时学到的所有歌曲,歌声此起彼伏,人人唱得豪情激荡、神采飞扬。记得当时唱得最多的歌曲之一,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后来,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场,我切身感受到志愿军将士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凭借“谜一样的东方精神”,战胜“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回国后,我大半辈子从事军队政治工作,见证新中国建设和改革风潮,见证我们这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如何在风雨洗礼中担当重任、赢得胜利。今天,要问“东方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人民军队的胜战密码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答案在于:心中有魂,脚下有根。

  抗美援朝战场上,我作为机要译电员,负责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对志愿军司令部的密码通信。我每天翻译的“战况简报”中,多次出现官兵们写请战书甚至血书,争当“尖刀班”“突击排”的描述。一次攻防战下来,许多同志牺牲了,活着的同志挑起更重的担子,后来又牺牲了……看到这样的战报内容,我常常一边翻译,一边掉泪。

  对我触动最大、教育最深的,是上甘岭战役前后的那段经历。1952年10月,在不到10天的时间里,许多日后被人们熟知的战斗英雄的名字,接连出现在“战况简报”里——

  是什么让志愿军将士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在记忆里追寻,我想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始终坚持一面作战一面建设具有坚强战斗力的党支部,我们懂得为谁扛枪,知道为谁打仗。我忘不了平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前辈们总是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讲:“在战场上,营长、教导员牺牲了,连长、指导员就顶上;连长、指导员牺牲了,排长、班长就顶上。只要党组织在,连队就在、建制就在;只要党的领导在,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没有打不败的敌人!”

  上甘岭战役结束不久,我在日记本上写下一首小诗:“严寒的冬夜虽风雪交加/我的心却一直很温暖/我不考虑何日将与此别离/只有一个信念——战斗到最后的胜利……”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1953年,我向所在党支部郑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决心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党,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永远做党的战士。

  2018年8月,年过八旬的我又一次来到沉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扫。沉重的脚步迈向松林,熟悉的名字进入视线:杨根思、邱少云、孙占元、黄继光……站在他们的墓碑前,我想到过去、现在和未来,内心久久难以平静。未来战场上,还会有他们这样的英雄出现吗?一定会的,我坚信。因为战旗永随党旗飘,听党指挥早已融入人民军队每一名官兵的灵魂。

  几十年来,除了战争考验,我军经历许多风雨洗礼。亲历其中的我感到:我们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官兵一致、军民一致、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我在基层单位担任政治干部。当时,虽然日子过得苦一点,部队基本生活是有保障的,我们总会省下一些粮食支援灾区。我们还发明了“增量法”,就是把粮食用水浸泡后再煮,泡过水的粮食虽然不好吃,但也能填饱肚子。在党组织的号召和党员干部带头下,部队经常出现干部和党团员给群众、老兵给新兵“让饭”的感人场面。遇到吃馒头、包子的时候,有些干部、党团员吃一两口就走开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当时党内的流行语。

  上世纪90年代初,我调任原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当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图谋的动作频频。国内各项改革举措陆续出台,特别是地方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加快,一些官兵担心退役后找不到好工作或安置制度发生变化,加之驻地人员流动大、人际交往多、环境复杂,给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生命线”的作用如何发挥?在军区党委的领导下,我们要求所属团以上单位政治机关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官兵多看改革开放的积极影响。面对社会大课堂,既注重解开官兵思想上的困惑疑点,又注重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通过把经常性思想工作落实到日常,很快统一了官兵思想,稳定了部队。

  越是风高浪急,越见砥柱中流。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严重洪涝灾害。作为时任南京军区政委,那场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抗洪抢险斗争中一个个动人瞬间,让我难以忘怀——

  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担任军区驻九江抗洪前线总指挥的董万瑞,与官兵在大堤并肩奋战五天五夜,不止一次为官兵冒着生命危险堵决口流下热泪;

  后来被授予“抗洪钢铁战士”荣誉称号的党员吴良珠,忍着肝癌晚期的疼痛,开汽车、垒堤堰、堵渗漏、背沙袋,用26岁的年轻生命诠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赤日烤,狂浪袭,黎庶急,军心热。”对于子弟兵的抗洪壮举,我曾赋诗抒怀。这颗兵心为什么如此火热?从抗洪大堤上一面面迎风飘扬的党旗、军旗上,从部队凯旋时群众扶老携幼、含泪相送的画面中,我们能够找到答案——这支军队,党指向哪里就冲锋到哪里,哪里人民需要就冲向哪里。

  政治工作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工作,靠的是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的统一。我从自己成长经历中感悟到,政治优势的发挥,精神财富的传承,不只靠书本教育,更重要的是行为引领。

  我曾陪同一位老首长连续在部队调研50多天,许多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在调研活动中,老首长时常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互相提缺点,不准讲空话;他讲话时不用稿子,简明扼要,有时还要听听大家的讲评;到革命圣地、烈士陵园和浴血奋战过的地方追寻历史,他总要现场讲述难忘的战斗经历;到老区一家一家看望战争年代帮助过自己的群众,那个热烈场面,就像亲人一样,实在令人难忘。

  另一件记忆深刻的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我军进行干部制度改革,实行经院校培训提拔军官的制度,优秀士兵不经院校培训,不能直接提拔为军官,许多同志对此一时转不过弯来。当时我担任军区干部部副部长,一次士兵招生考试时,全区有70多名干部子女报考,其中50多人在分数线以下不能录取。我在军区党委常委会上作专题汇报后,时任党委书记斩钉截铁地表态:“就按政策规定办!”从那以后,想找领导说情的也不好意思找了,顺利完成招生工作。很多年,这项工作一直保持风清气正。老首长在关键问题上坚持原则毫不含糊,为大家作出了表率。

  身边的榜样,如同指引前行的路标。在一个个路标的指引下,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跟党走,学做人,学做事。

  说到老一辈的行为引领,我还想起一件“小事”。从朝鲜凯旋后,我随部队驻扎在吉林四平,与当时还是大学生的魏忠莲相识相恋,后组建家庭。我们的婚礼没有婚纱和戒指,只有两斤糖果,但依然很热闹,师政委亲自参加并当主婚人。我们分到9平方米左右的门房当婚房,需要简单修整,一时无法居住。我们夫妻俩被师长拉到家里住几天,又被政治部主任拉到家里住几天,副主任也常过来喊我们到家里吃饭……这让我们倍感组织的关怀与温暖。

  在职时,我曾多次到福建上杭古田镇参观,看到当年留下的标语、口号,聆听老红军讲述往事,深感如今的一切来之不易。退休后,我也曾与老战友们相约古田,吃红米饭、喝南瓜汤,还为古田会议纪念馆书写了一副对联:“古田决议军魂注,胜利征程天下闻”。

  行程万里,薪火相传。我这个“老政工”愿做军魂的播火者、传承人,把我军政治工作的好传统,告诉更多的后来人。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