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球共济和合共生

最后编辑时间:2024-12-25 07:10:28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近年来,在双边多边等外交舞台上,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到“同球共济”“和合共生”,强调“要以‘同球共济’的精神,凝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泛共识”“人类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

  从习近平文化思想到习近平外交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和”文化的治世之道是重要内涵。

  国际形势变乱交织,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唯有同球共济、合力应对,才能共渡难关、共创未来。

  至今,全球约有7.33亿人面临饥饿。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第一阶段的议题就是“抗击饥饿与贫困”。

  “中国已经实现8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提前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

  作为“全球南方”一员,中国大力推动南南合作,积极开展农业援外项目、减贫示范合作项目,加入“抗击饥饿与贫困全球联盟”,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从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不仅深刻印证“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弱鸟是可以先飞、高飞的”,生动展现“中国坚持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更呼唤世界“多一些合作桥梁,少一些‘小院高墙’,让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过上好日子、实现现代化”。

  在全球性危机的惊涛骇浪中,各国不是乘坐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共同坐上新时代的‘诺亚方舟’,人类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世界应有的样子,更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多极化本质上应该是不同文明、不同制度、不同道路的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信任是国际关系中最好的黏合剂。

  从求同存异升华到聚同化异,聚利益、责任、挑战之同,化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发展阶段之异,以和为贵处理彼此分歧,聚同化异破解合作难题,和合共生共创美好明天。

  美中合作基金会执行主席约翰·米勒—怀特认为,中华文明蕴含的“和合”思想对美中两国相处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共建“一带一路”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

  有差异和分歧并不可怕,只要各方相互尊重、聚同化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就能扩大利益汇合点,形成最大公约数,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

  尽管前方有各种不确定性,但人类发展进步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世界历史曲折前进的大逻辑不会改变,国际社会命运与共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智者顺时而谋。共享机遇、共商合作、共促发展,携手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才能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增进各国人民福祉贡献力量。

  埃塞俄比亚的咖啡、捷克的水晶杯、贝宁的“甜面包”菠萝……7年来,“进博效应”不断溢出放大,为世界经济拓宽了合作之路、注入了强劲动能。

  越来越多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实现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我们不断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同各方一道努力推动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

  经济全球化时代,需要的不是制造分裂的鸿沟,而是架起沟通的桥梁,铺就合作的坦途。搞“小院高墙”“脱钩断链”,执意将相互依存的世界割裂开来,是开历史倒车。

  秉持“天下一家”理念,以同球共济的精神凝聚广泛共识,以和合共生的愿景凝聚发展合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定能共建美好世界。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