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新闻网

最后编辑时间:2024-12-21 09:07:32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巍巍太行山下,漳河水滔滔流入上党盆地,孕育了勤劳善良的英雄儿女。革命战争时期,山西第一家信用社——罗村信用社就诞生在这片热土上。红色金融前辈励精图治、为民服务,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英雄故事,鼓舞着一代代金融人。

  抗战时期,屯留县与其他抗日根据地一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就举办过信用合作的雏形组织——农民低利借贷所。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总部决定以山西省山区为中心建立抗日根据地。当时,抗日根据地农村的主要矛盾是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土地关系问题。贫雇农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50%以上,但是所拥有的土地却很少,而且多为山地、坡地,土壤瘠薄。地主富农则占有了大量土地,且多为平地和水地,土壤肥沃。贫雇农为了生计不得不租种地主富农土地,尽管终年勤劳,却依旧饥寒交迫。

  大敌当前,要进行抗战就需要发动农民、依靠农民,就必须先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并打击高利贷,减轻农民所遭受的封建剥削与压迫,改善贫困农民的生活。因此,党在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减税、大生产运动的同时,组织各地创办农民低利借贷所,打击高利盘剥。在农会组织领导和冀南银行指导下,屯留县1939年成立了农民低利借贷所。农民低利借贷所给贫困农民放款,利息最高的一分,少则三厘,贫困、孤寡者免息,借期l个月、3个月不等。在当时战争环境下,农民低利借贷所为发展生产,巩固根据地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满足群众需要、广受农民欢迎的信用合作组织。后来,由于日本侵略者对根据地实施残酷的“三光”政策,千方百计破坏根据地经济,农民低利借贷所不得不停办。

  农民低利借贷所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山西早期信用合作组织的萌芽,是值得记载的辉煌一页。

  1942年,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保卫抗日根据地,罗村周边十八村联合党支部书记郭玉堂带领群众开展生产自救。他发动群众,在罗村西北的庙后沟成立了由17户村民组成的复工队,凭借33个劳动力和半劳动力,以及17头耕牛,开展互助合作。他一边组织妇女纺棉织布,一边带领男人们开荒种地、扩大生产。一年下来,不仅各家各户有吃有穿,还给抗日部队送去50多担粮食和100余匹粗布,缓解了部队困难。郭玉堂也因此参加了县里召开的生产自救表彰大会,受到县政府的表扬。

  第二年,在庙后沟农民复工队的基础上,罗村成立了农民合作社,筹资5000元,首先办起了购销店。他们一边收购农民的粮食、油料、畜皮、中药材,一边组织货源销售土布、食盐、火柴、煤油、纸张、鞭炮等日用品,努力搞活经济,保障供给。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活跃,尤其是实行生产合作和供销合作后,发展信用合作、调剂资金、解决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资金需求问题,就显得十分迫切了。

  为此,根据地政府在总结农民低利借贷所创办经验的基础上,于1945年7月13日,在吾元镇罗村创建了山西根据地第一个信用合作社——屯留县罗村信用合作社。该社汇集社员股金9.4万元(冀南币,下同),银行扶持贷款7万元,办理存款和贷款业务。

  罗村信用合作社成立后,支持和带动了罗村及周边较大的松交、吾元等村镇的生产经营,一时间店铺林立、商贩云集、叫买叫卖、生意兴隆。罗村农民合作社的经营活动也越来越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罗村信用合作社的创建和运营,有力推动了当地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生产,稳定了物价和金融,促进了商品流通,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繁荣了当地经济,同时也为抗日武装和军政人员提供了粮食、食油、蔬菜、药材、布匹等大量生活用品,为抗战胜利贡献了力量。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