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qīng)山(shān)绿(lǜ)水(shuǐ)消息可靠吗?

最后编辑时间:2023-07-24 20:56:08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上半场坐得很稳,乘隙主攻左路;娄佳慧和吴澄舒防守时切割丹麦中路出球,反击时吴澄舒四处接应,娄佳慧套边冲击;加上张琳艳的左路推前,中国队一开场就两个反击,造了威胁。

  上半场时序推进,张琳艳越推越前,说是442,但拿球时中国队实际形成253,左路陈巧珠和右路张馨尽量提供宽度。

  张琳艳多次在禁区边形成威胁:对面赛维克高她26公分,重心太高,不敢下脚,以至于张琳艳一度在左路随心所欲,内马尔似的。

  上半场后半段,丹麦体能下降时,中国一度在左路形成连续压制,但娄佳慧的拉边接应和吴澄舒的回撤,都让中路终究少一口气。张馨和张睿在右路也努力过了,但韦耶没给机会;李梦雯有一个镇定到不行的巧妙摆脱。

  上半场杨莉娜属于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截球,接应后场出球,梳理,转移,维持着中路的阵线。丹麦全场只能在边路做文章,中路,始终过不来。

  那时我跟几个朋友聊起来,看场面都觉得信心十足,心想上半场稳一稳,下半场上王霜冲击变节奏,就能拿下。

  毕竟中国队后场移动积极,封锁丹麦的脚下推进,但阵线横移时,高球落点处理,并不总是完美——尤其比赛后期,体能出问题后。

  下半场王霜出场,一出场就拉边制造机会,李梦雯内切射门:巴黎圣日耳曼组合,险些直接破门;之后吴澄舒前场逼抢,王霜一个射门直接威胁球门。

  王霜出场后,张琳艳站位从左边路越发靠内,移到左肋接应;中国队不缺拿球启动点,但终结那一下,终究少人:丹麦中路双卫,我们搞不定。

  65分钟王霜摆脱一脚射门,英语解说员夸了句说挺好,中国队需要大胆地把握这样的机会,“let it fly!”

  最可惜的一下,我觉得是第79分钟。当时大家体能都不太行了,阵线拉出空间;中国队终于集体包抄到位;当时左路一个横传中路的机会,传过去就有了——没传过去。

  就在上半场,朋友还在跟我念叨:海地没想象中弱,我说也许是英格兰没想象中强,也许这个小组最后踢成死亡之组,大家还要算净胜球……

  只是,因为看到了上半场那么多努力的细节(我还在跟人念叨只差一点运气,是我们的上风),下半场刚变阵时明显的发力,看得见那么多的谋算与决意,最后被一个头球摆了。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