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之殇·时代之痛聆听《我愿将身化明月——谭嗣同和他的家人》文学讲座

最后编辑时间:2023-12-25 13:35:42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当一起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纷纷外逃避难,世家公子谭嗣同有条件脱身,他却没有迈开脚步,反而转身甘愿为“变法流血第一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旷世的壮举?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幸好,今年冬,青年女作家彭晓玲在长沙县图书馆的《我愿将身化明月——谭嗣同和他的家人》文学讲座帮助解了疑惑。

  谁家的锅底不是一团黑?在彭晓玲长达2个多小时的文学讲座中,谭嗣同的隐蔽身世、他的婚姻生活、他的绝妙才华,以及他死后的故事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我始终没有想到的是他幼年在原生家庭中所遭受的巨大创伤。

  举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他的父亲补授户部广西司主事,官越做越大,先后娶了四妾。其中,第一个妾卢氏恃宠而骄,在与谭嗣同的生母徐五缘的“宫心斗”中迁怒于谭嗣同,年幼又倔强的小谭不躲不避不服软,受到了多少的辱骂和责打!有一年,徐五缘回到湖南浏阳办事。当她一年后再转回北京,看见眼前的谭嗣同又瘦又弱,眼前满是不屈和反抗!一见到娘亲立即“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怎么劝都劝不住。可见,这个姓卢的小妾虐待7岁的小谭多么厉害,创巨痛深。

  还有一个例子,光绪(1876)春,北京、通州地区流行白喉,不断有人死去。谭嗣同染上时疫,他爹谭继洵竟然安排卢氏留在坐粮厅后院照顾染病的谭嗣同。卢氏口头答应得好,转身就自顾自地走开了,任凭谭嗣同孤独地躺在床上自生自灭。好在命硬,卧床3个多月,终于存活了下来。所以,当他的母亲、姐姐、两个长兄先后死去,还有自己尚未成年的幼儿兰儿夭折,他内心早就不把死亡放在心上了。

  家庭如此,那心里就装上国家吧!当时的旧中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谭嗣同没有忘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何况他的父亲还处于中国权力的中心,带来的时局信息总让他忧思难安。不同于守旧派的父亲,30岁的谭嗣同科考3次失意,报国的火焰从未熄灭,他与维新志士一道,厉行革新,准备走出一条新路。“百日维新”期间,他应召北上担任军机章事,参与新政事务。之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重新“训政”,谭嗣同拒绝出逃,慷慨就义,时年33岁。

  唐代李白曾写诗赠王昌龄,他写的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5岁那年,谭嗣同赋诗送别二哥谭嗣襄,他写的竟然是“我愿将身化明月,照君车马度关河”,一个“寄”,缠绵恋友情;一个“化”,孤独不恋生,由此可见一斑。

  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纵观谭嗣同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原生家庭的冷漠、天下家国的动荡,让他来不及治愈,就被时代浪潮裹挟而去。他的早逝是家国之殇,亦是时代之痛。或许,也正因为如此,谭嗣同才以短暂的生命火花轻轻擦亮了历史的天空吧!

  回过头来说,作家彭晓玲的讲座知识面非常广,有深度、有广度,更有温度,她以研究者的角度,告诉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谭嗣同。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