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歷史从六尺巷感受中国“和文化”的源远流长

最后编辑时间:2024-10-22 14:28:39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一纸书来隻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在安徽省桐城市市区,有一条长约百余米、宽仅两米的窄巷——六尺巷。

  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来到国家歷史文化名城桐城,走进这条六尺巷。跟随总书记脚步,我们一起去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珍贵价值,领略治国理政智慧中的文化基因。

  康熙年间,桐城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和吴姓富豪人家相邻。由於都是祖上留下的產业,时间久远,中间三尺空地属於谁家,两家人都说不清。

  吴家重修房舍,想用这三尺地。张家认為是自己的,為此争执不下。张家给远在京城的张英捎信,希望借助他的地位将吴家压一压。

  不料,张英回信中批了一首打油诗。“让他三尺又何妨?”收到回信的张家人,心生愧意,让出空地﹔而吴家被张英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两家之间,空出一条小巷,六尺宽,几十丈长,人称六尺巷。

  “让墙”,体现了张英谦和礼让,感动了邻人见贤思齐。六尺巷巷道两端,有两块后人所立牌坊,一块,刻着“礼让”﹔一块,题有“懿德流芳”。据说,此后的桐城民间,每遇纷争,常以一句“让他三尺又何妨”而冰释。

  今天,行走在桐城市大街小巷,街头巷尾、社区楼宇,生动的漫画、“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诗句比比皆是﹔翻开孩子们的书本,也有六尺巷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常说,“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歷史上的六尺巷,在战火与拆建中基本拆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六尺巷旧址受到政府高度重视。1985年,被列入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尽管,此巷已非彼巷,但六尺巷故事裡闪耀的光芒,穿越时空,歷久弥新。

  有人感嘆居位高者必当修身清廉重家风,有人看到邻裡之间的“各退一步”,有人羡慕“文都”桐城的文化积淀,而守护六尺巷文化的桐城治理者们,看到了一个细节——

  “要善於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时代做好群眾工作、化解矛盾纠纷的新思路。

  从当地法庭运用六尺巷典故劝导人,到逐步提炼“听、辩、劝、借、让、和”六字法的“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再到全市将“和”“让”精神扩展至基层治理领域、形成“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六尺巷文化的传承与庚续,更是六尺巷文化的转化与发展。

  300多年前,张英以一己胸襟,换来睦邻友好,留下了“六尺巷智慧”,依托的,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

  2400多年前,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就指出“礼之用,和為贵”。随着“和為贵”思想的不断丰盈,“和”成為最具中华文化内涵的汉字。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民族歷来爱好和平,‘和’的民族基因从未变异,‘和’的文化源远流长。”

  2014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以“和”為题,中国正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沟通世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进世界和合共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啟示”。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责任编辑:管理)

上一篇:易方达瑞智灵活配置混合I
下一篇:没有了
随机内容